1. 八十讯首页
  2. 内容电商

为什么内容电商会兴起

内容电商,亦或称为电商内容化,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效的决策辅助信息;而且帮助品牌,进行更精准人群的流量投放;是更符合消费者和品牌方利益的商业零售方向!

内容电商是零售发展的必然趋势

零售一词,源自法语动词retalliar,意思是切碎。顾名思义,零售是通过大批量买进、小批量卖出的方式,向最终消费者出售生活消费品及相关服务,以供其最终消费的基础商业形式。

零售是最古老的贸易方式,它以中间商的身份,介入生产和消费之间,时刻反馈着消费供求关系的细微变化。零售企业对零售商业的贡献,犹如社会化消费的节拍器。无数个看似柔弱的消费个体,通过他们的购买行为,反馈主流消费需求的变化,进而推动零售商及上游品牌商研发、生产、销售行为的变化。

当零售企业已经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时,消费势能的累计导致量变转化为质变,新的零售业态伴随着零售革命随之出现。消费需求的变化,才是推动零售商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实体零售、传统电商,乃至最近方兴未艾的新零售,都是零售商业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伴随着零售商业从低级向高阶的发展,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本质都是为了解决用户的三个核心需求:

  • 想买买不到;
  • 买到价格贵;
  • 不知买什么合适。

发展阶段一、想买买不到

想买买不到,其实是购物便利性的问题。它困扰人类商业发展数千年,探究其背后深层次原因,是由三个核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成。他们是:流量属性、供求关系、信息对称。

1、流量属性

客观的说,在真正的报纸广告出现之前,商业信息的流动主要依靠口口相传,速度缓慢且影响有限。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们的消费行为,被局限在居住周边及特定场所(比如集市)。传统实体零售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流量规则:基于经营场所(多为门店)的地理流量原则。

传统零售理论认为,以门店为圆心,其所覆盖的有效用户人群,决定了门店的经营业绩,这就是著名的利地论。

基于利地论,传统零售商更关注门店周边有效人群的流动,一旦目标消费人群大规模迁移,其门店也会随之迁移。而处于门店覆盖之外,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性是传统零售无法解决的问题。

2、供求关系

当商品生产和供给能力有限时,商人在逐利天性的驱使下,优先选择更为丰饶的经营场所,以获取利润最大化,这是商业中的常态。这种情况伴随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爆发,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通过机械化生产和科学管理方法,人类终于有机会,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供求不平衡而导致的消费主要矛盾。

随着消费品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当商品的供给能力开始大幅度超越现有门店销售能力时,零售商为了通过规模优势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对外扩张成为必然的选择,这就是零售连锁化的过程。

无论是Walmart、Carrefour、ALDI还是Macy’s、7-11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伴随着零售企业的快速扩张,消费便利性这一主要消费矛盾得到极大程度上的缓解。

3、信息不对称

关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对称问题,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以本人对商业的理解,信息不对称是商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今天所谓互联网信息对称,主要停留在表层销售价格、购买渠道的信息对称上。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伴随中国电商高速发展的,是史上最为血腥的价格战。

传统零售商业是基于门店的地理流量规则,用户在需求产生时,无法快速、有效的获取商品购买渠道及价格信息,因此常常会遇到不知道哪里买、亦或者有更好的选择自己不知道的情况。

传统零售通过抢占利地,以降低用户购物综合成本的方式,当遭遇更高效的互联网流量规则时,受到冲击在所难免。

小结:基于互联网空间流量规则,理论上用户可以无视时间、空间成本,做到随时随地、想买就买。而互联网虚拟货架解决了SKU丰富度的问题,商品的送达则由高效发达的快递体系解决。

时至今日,基于生产供给丰富和互联网信息便利化,无论是商品消费还是服务需求,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方便、快捷的借助互联网,获得最快、最有效的需求满足路径。

零售商业从实体转向互联网化,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消费电商化。以淘宝为代表的的C2C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居功至伟,只要有网络、快递可以触达,购物便利不再是梦想!

发展阶段二、买到价格贵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时,必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求。对于消费也是一样,当购物便利性不再成为主要矛盾时,消费需求开始发生新的变化:

  • 消费品牌化;
  • 消费垂直化;
  • 消费民主化。

1、消费品牌化

从购物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在购物过程中,基于天性,总是尽可能降低自身购物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是商品质量差、可能是价格高、可能是假货。因此在经过一段狂热之后,电商用户们开始回归理性,逐渐将品牌作为自己网购的第一选择。

由于互联网的空间流量规则,电商企业为了降低用户购物风险预期,尝试过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最典型的,就是利用从众心理的销售排名、利用交互口碑传播的好评体系以及第三方支付担保。

这些举措在极大的推动了电商快速增长的同时,淘宝、京东等一批零售电商企业,也成功的跻身为消费者认可的零售品牌。

2、消费垂直化

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品牌消费,是因为他们认为,品牌所代表的产品品质是值得信赖的。因此选择品牌消费,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规避购物风险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方法。

消费者在经过最初的电商洗礼后,购物诉求从品类横向价格比较,迅速转向品牌纵向比较,形成新的品牌消费需求。

当时,京东正处于家电向百货类目过渡阶段,淘宝醉心于淘品牌的养成,对于传统品牌重视度不足。以VIP、Jumei为代表的品牌特卖,通过类似电商代运营的模式,帮助传统品牌进军电商,短短3-4年间先后登陆纳斯达克。

支撑他们业绩高速增长的主因,正是2010-2014年期间,大量互联网用户对于品牌低价的疯狂追捧,这是消费者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消费需求。

3、消费民主化

正如美国当年流行的那句谚语:沃尔玛效应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强过一卡车格林斯潘,互联网商业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互联网突破了传统零售门店空间的限制,理论上可以覆盖无穷大的用户基数,带来更高的销售预期。这让通过降低生产边际成本,增加资金流动效率,实现商品售价降低成为可能。

其次,传统实体零售由于陈列面积有限,品牌间的价格竞争不足。互联网的虚拟货架陈列,让同类可比较的品牌和商家数量迅速放大。市场竞争环境迫使品牌方,不得不降低售价以换取市场份额。

再次,传统零售基于品类管理,将非核心品类定位为高毛利品类。互联网可以将细分需求聚合成巨大的销售规模,以吸引更多商家参与竞争。传统高毛利品类的消费,在此基础上趋向于价格民主化。

小结: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如今的商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开放式的渠道、价格信息,迫使品牌面临巨大的价格横向对比压力。品牌只有通过降低零售价格,扩大零售规模,从而分摊商品边际成本,获取合理零售利润,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零售运营规则!

在这个残酷的价格竞争时代中,传统的消费品牌,通过销售额的增长、边际成本的降低实现销售单价的降低,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消费民主化。在此过程中,B2C电商尤其是自营B2C电商,在主要消费品类中做出来巨大的贡献。

发展趋势三、不知买什么合适

美国著名零售业研究专家罗伯特·斯佩克特,在著作《品类杀手》中写到:过度丰富的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是一种恩赐,或许是一种诅咒。

伴随电商的蓬勃发展,在获得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同时,对于以下三点,相信大家也一定深有感触:

  • 商品极度丰富;
  • 信息极度过剩;
  • 用户需求错位。

1、商品极度丰富

遥想小时候,夏天有一根1毛钱的盐水棒冰吃,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年纪再大一点,我们所知道的洗发水,也只有飘柔和海飞丝。而现在呢,商品供给之丰富程度令人咂舌。根据本人不完全统计,仅仅洗发水一项:

京东自营:109个品牌、18页,1029个SKU

天猫超市:75个品牌、38页,1495个SKU

亚马逊自营:51个品牌,36页,684SKU

试想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在如此庞大的商品SKU面前,如何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2、信息极度过剩

上文有论述到,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对称,目前还停留在价格信息和渠道信息的快速流动阶段。

对于商品选择的专业层面,用户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广告营销所产生的的大量数据垃圾,互联网信息已经极度过剩。根据本人不完全统计,仅仅百度搜索一项:

洗发水哪个牌子好:百度找到相关结果2910000个

口红哪个牌子好:百度找到相关结果2950000个

海淘攻略:百度找到相关结果3210000个

消费者在面对海量SKU时,而最常用的方法,莫过于使用搜索引擎,以获取决策辅助信息。但当互联网信息的过剩程度,要更甚于商品供给时,消费者该何去何从?

3、用户需求错位

从商品的属性分析,分为基础属性、功能属性和利益属性三层。

基础属性就是商品的材质、配置、外观等;功能属性是商品装配完成后可以实现的功能;而利益则是商品可以为用户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由于互联网加速信息传播速度,让用户需求错位这个问题史无前例的突出。

举例说明:某手机品牌的基础属性是骁龙N代处理器……该手机的功能属性是可以玩游戏、拍照……但是用户的利益诉求可能更简单,可能就是美拍。对于用户而言,手机拍照是否清晰、是否漂亮是最切身相关的利益。

如果品牌手机厂商的宣传,依然停留在上述功能属性甚至基础属性上,那就是严重的用户需求错位!用户对于基础属性的关注,只是用户为了降低自己购物风险的一种自卫行为。用户最核心的诉求,是商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核心利益需求,而不是去关心它的基础属性是什么。如果品牌违背这一点,是会受到市场惩罚的。

小结:用户需要的不再是海量的商品选择,他们需要的是基于大数据的商品内容化呈现,以满足他们的决策辅助需求。通过电商内容化,还原商品生产的本质,呈现商品消费后的利益诉求,供消费者购物决策做参考。电商企业通过内容的积累,逐步实现由产品搜索向功能利益搜索转变,以期解决用户不知道买什么合适的问题。

内容电商是消费决策机制变化的必然趋势

机械化大生产和科学管理方法,增强了社会消费供给能力,扭转了由于生产效率低而导致的供需不平衡,为解决消费便利性奠定了物质基础。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交互,将信息获取成本压缩至以秒计。在空间流量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商品销售趋向于物理成本化,常规消费的民主化成为可能。

伴随着以上市场变化,如何降低由于供给丰富、信息过剩而导致的用户决策成本增加,成为消费领域越来越突出的核心矛盾。从互联网产品的角度分析,不知道买什么合适,是一个被广泛认同、普遍存在的用户需求痛点。

那么,解决这个需求痛点的最优方案是什么?

这取决于一个个消费场景中,一个个普通的购物决策中,消费者用哪种产品的体验感最好!下面,我们就从消费购物决策机制变化的角度分析内容电商,是否是一个能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互联网产品。

在复杂的购买环境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主要由引起需求、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和购后行为五个阶段组成。其中,收集信息和评价方案,是最受营销业界关注的焦点。用户收集信息的方法、评价方案的标准等,都直接关乎到消费者最后的购买决策。

因此,为论证内容电商的可用性,我们重点就以下三个方面对购物决策过程进行解析:

  • 用户消费结构的变化;
  • 方案评价方式的变化;
  • 用户消费时间再分配;

1、用户消费结构的变化

消费者购物决策机制在运行中,会受到如下四个方面的影响:消费者主观因素(如性格、气质等);消费者客观因素(如收入水平等);环境因素(如购物氛围、经济环境等);产品因素(价格、品牌、促销等)。

就消费本身而言,消费者自身的主客观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购物决策变化的主因。这种主因变化的外在表现,就是用户消费结构的变化。

就常规而言,一般将日常消费品大致分为三类:必需品;奢侈品;选购品。

必需品:生存和繁衍是塑造人类行为的两大关键选择压力。而在这两者之间,生存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生命的存在,一定以若干必需要素为基础。对于今天的人类而言,维持现代生活基本便利的商品,已经远远超出空气和水的范畴。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我认为,现代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有两种:1、生存必需品:水、空气、食物(WIFI?);2、精神必需品:各种我们无法割舍、情有独钟的品牌。这些精神必需品是工业时代广告营销理论的辉煌成就。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她有一个新的名词,叫做粉丝经济。

奢侈品:国际定义的奢侈品,是指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因此又被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在当今社会,奢侈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传统意义奢侈品:名表(如ROLEX)、名包(如LOUIS VUITTON等)、服装(如Armani)等;2、新生活奢侈品:新五子登科——房子、车子、女子(婚嫁)、本子(移民)、位子(墓地)。

如果说生存和繁衍是塑造人类行为的关键选择压力,那么当必需品保证人类生存和安全之后,繁衍压力外化所表现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就会变得尤为迫切。人们渴望有一种方式,可以帮助自己实现自我标签化和社会标签化,以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奢侈品为这种需求,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他作为品质生活的象征,很容易与财富、地位、生活品味相关联,从而凸显出品牌消费者独特的身份。

选购品:根据百度百科中的注解,消费品是指,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本文中的选购品,主要特指除必需品和奢侈品之外,家庭及个人生活所需的常规消费品。

选购品有三个显著的特点:消费不存在必然性,品牌跃迁成本低;没有特定的消费方向,个人偏好随时间改变;消费感性因素占比高,强调商品的情感共鸣。

消费者渴望被关注和被尊重,却又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购买奢侈品,于是色彩斑斓的选购品世界,给了消费者一个替代性选择方案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外部意识形态、审美等等因素,寻找合适自己的选购品,以构建个人化身份标签,突出自己不一样的气质特质。

因此,选购品是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消费领域。消费者的购物期望是体验与便利的折中,即愿意为购物过程中的体验感,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这也是逛街的心理学依据由来。

如果我们观察身边的人以及自己,我们会惊讶的发现:我们其实绝大多数的消费都是选购品消费;奢侈品偶尔购之;必需品是每日必须。根据我的观察和调研,我们日常的消费频次中,80%以上都是选购品消费,必需品大约占10-15%,而奢侈品仅占5%以下。

对于普通人而言,三十年前我们必需品的消费可能占据90%以上,选购品可能在5%以上。奢侈品的消费寥寥无几。当然每个时代对于必需品、选购品、奢侈品的定义不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这不同的背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惊人的变化呢?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活消费品普适化,让大家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开始野望个人消费;互联网信息快速交互,则让选购品领域快速崛起,个性化、标签化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

2、方案评价方式的变化

伴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普通消费者的购物方式随之发生着改变:消费品类从简单到复杂;消费价值从可衡量到不可衡量;消费决策从理性到感性。

这一系列的变化,反应在实际购物场景中,就是不同时期的用户决策需求:决策内化;决策外化;决策精准化。

决策内化:根据我们购物决策独立判断的程度不同,我们通常将购物决策分为内化和外化两种。当消费者独立依靠自身经验和获取的信息,对商品价格、品质等资讯进行消化并做出购物决策,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为决策内化。

决策内化是最古老的决策方式,它有两个基础特点:

  1. 以必需品为主。消费者对商品信息了如指掌;
  2. 信息获取难,消费者依靠自身经验决策判断。

当我们停留在以必需品消费为主的年代,决策内化是必然的产物。此时,经验和信息成为商业的制高点,商家牢牢掌握着市场的主导权。随着选购品消费比重逐渐增加,消费者已经无法依赖自身判断独立完成购物决策,这时寻求外界决策辅助信息,也就是购物决策外化成为一种必然。

决策外化:由于选购品针对的是感性判断为主的消费领域,因此,选购品的定价不再以物理成本为基准,而是根据品牌定位、目标人群等实现不同的溢价。消费者在购物决策时,除了满足自身生理需求外,还需要考虑审美流行趋势等客观因素。

两种因素交织,导致社会消费决策整体趋向于复杂化,逐渐成为普通消费者的主要消费困扰。互联网的出现,成为解决购物决策复杂化的契机。由于互联网的快速交互性,消费者可以快速的搜集所需的商品资讯,并以此为决策辅助信息进行最终决策判断。这个过程就是决策外化。

决策外化是消费决策机制一项重大的变革,互联网工具的应用推动供给丰富程度、信息交互速度迅速提高,为消费个性化的释放提供了空间。我们的消费从普适性时代正式进入个性化时代。

决策精准化:在决策内化阶段,消费者单纯依靠自身经验,进行独立的决策判断。在决策外化阶段,消费者开始借助辅助决策工具,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决策判断。这两个过程都是以消费者为主,进行清单式的商品选择,商家扮演的角色是商品的提供方和陈列方。

当商品供给远超出个人消费者需求,互联网信息泛滥的时候,传统的清单式商品呈现方式已经开始无法满足消费者。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比较、分析并做出最终的购物决策判断。消费者希望商家能够倾听他们的需求,而不是陈列几百种SKU供他们选择,并自行承担决策后果。消费者希望可以得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建议,并且在建议之上快速分析利弊做出购物决策。

消费者希望做判断题,而不是选择题!

解析:消费方案评价机制进化的过程,是伴随着供给逐渐丰富、信息流动逐渐加快的过程。供给的丰富,在满足消费者选择欲望的同时,也给判断决策带来了困扰信息的互动,让消费者在自由获取第三方资讯的同时,承担着分辨真伪的责任。

消费者的购物决策之所以会复杂化,其根源就在于传统的商品呈现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传统的商品陈列方式,无论是传统零售亦或者电商,是清单式陈列。消费者自由选择,自由比较,自己承担决策后果。

当消费者的经验知识不足以独立决策判断时,互联网成为获取辅助决策信息的工具。但由于商品和资讯分离,其决策效率必然低下。这种从必需品消费时代沿袭而来的呈现方式,从表层分析,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长期供给匮乏而导致的强烈选择欲。但从商业本质上分析,这是一种典型的供给导向商业思维延续。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所有的商业活动是以供给端为主,消费者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选择。传统营销理念中的4P、定位理论乃至广告理论,都是为如何增加供给端销售所服务的。互联网的信息交互能力,让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得到释放,细分需求得以社群化。消费也开始由供给导向逐渐转向需求导向。

消费者希望得到的是一个需求解决的方案选择,而商家提供的仅仅是一份琳琅满目的商品清单,这是目前购物决策中消费者最大的困扰!

3、用户消费时间再分配

选购品在消费结构中的大幅提高,奠定了消费决策机制变化的基础。方案评价机制由内化到外化,进而趋向于精准化,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必然趋势。如果我们一定再增加一个变量的话,那么用户消费时间的变化,则是促进消费判断精准化的催化剂。

与2010年相比,2017年的我们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购物不再是我们互联网生活的时尚和重心,我们已经跨越了生存需求阶段,彻底进入情感消费阶段。网购,作为一种基础消费形式,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于是我们打开网购APP的次数越来越少,点开娱乐APP的次数越来越多。

我们已经从一个全民网购的狂欢时代,进入下一个全民娱乐的癫狂时代!其实消费者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精神娱乐消费上,让网购回归理性,也并非是一件坏事。只要互联网用户红利持续,只要人均上网时间持续增长,一切依然是值得期待的。

但是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超过7.5亿;人均周上网时间达26.5小时;两项数据与2016年基本持平。

电商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同行,而是一切与电商争夺用户网络消费时长的行业。时间成为互联网最昂贵的货币,消费者每次消费不仅仅是在支付通用货币,同样是在支付时间货币。

很不幸的是,作为基础消费行业,电商已经不具备吸引消费者持续花费时间的先天优势。因此帮助用户节省时间,帮助用户决策精准化,成为一个无奈而又不不得不接受的发展方向。

解析:我们从2012年到2017年,网络消费从购物基础生存需求,向精神消费需求过渡。最重要的变化是,网络生活的时间已经从整块消费,向碎片化消费过渡。今天我们做的所有的网络消费决策,必然受到时间长度的限制。

正如猫眼CEO郑志昊说的那样:看电影,不是碎片时间的支付,而是整块时间。做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的风险也就越来越高。我们生活在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办公、都可以沟通的年代,我们却没有几个人感觉到时间是够用的。

未来的商业模式只有两种,一种是帮助用户节省时间,一种是帮助用户将节省的时间愉快的用掉。购物,作为底层消费层次需求,也许更多的是承担前面一种角色。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电商内容化,就会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传统商业的模式,是让消费者从需求出发,自己想象消费对象并实现购买。而内容电商则不是,它是直接将商品需求化,放在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选择。其中的效率高低,一目了然。内容电商,就是帮助消费者节省时间的电商运营方式!

总结:工业革命的大规模生产,促进了消费者消费结构的变化,选购品的消费比例大大增加。由于商业长期的惯性,商家针对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广告和促销手段往往忽略了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更多是将商品倾销给并不情愿的消费者。

互联网的应用,最大程度的加速购物渠道和商品信息的扁平化,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交互信息,获取决策辅助信息,消费决策由内化过渡为外化阶段。当互联网信息负载超出个体消费者能力范畴,决策外化也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决策精准化就成为消费者的核心消费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由购物类基础消费需求向更高层级的精神消费需求过渡。电商购物成为互联网生活时代的基础生活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让消费时间碎片化,时间成为最昂贵的消费成本。因此作为基础消费的电商,提高用户决策效率以节省时间成本,成为必然趋势。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电商消费决策机制的变化草图:

  • 选购品比重不断增加,用户需要更多建议
  • 信息超出消费者负载,用户需要更精准的建议
  • 消费时间的不断分流,用户需要个性化精准建议

各种购物建议的形成过程,就是电商内容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满足用户购物决策机制变化的过程。帮助用户提升决策效率,是电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内容化是帮助用户提升决策效率的最佳方式。

内容电商,就是电商的下一个风口!

内容电商是新媒体广告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前文所言,零售业是社会消费的节拍器:品牌方通过它向消费者展示商品特质;消费者通过它向品牌方反馈消费需求;

因此所谓零售,其实是一场三方竞合游戏,品牌方、零售商和消费者各执一端,在相互竞争市场主导权的同时,却又共同推动市场经济的繁荣。

从商业发展趋势分析,在经过电商大潮洗礼后:

  • 日用消费品购买便利性已基本解决;
  • 主要消费品类价格民主化逐步实现;
  • 商品供给、信息传播已严重过剩。

由此,消费者主要需求,已经从商品选择权和性价比,开始转向寻求更高效的商品决策方案。这,就是内容电商的市场基础!

从消费需求分析,随着物质供给的丰富:消费由基础生存需求转向情感消费需求;选购品和奢侈品消费占比越来越高;单用户单次购物决策成本越来越高;

由此,消费者购物决策机制,从简单内化阶段转向外化,进而转向寻求决策的快速精准化。这,就是内容电商的消费需求基础!

正如一场两人三足比赛,内容电商的发展需要品牌方和消费者的共同推动。换而言之,内容电商不仅仅需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样需要匹配现阶段品牌市场运作的需求。

下面,我们就现阶段市场品牌宣传,从如下三个角度,来验证内容电商的合理性:

  1. 广告营销的困局;
  2. 用户为什么不相信广告;
  3. 品牌发展趋势分析。

1、广告营销的困局

广告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广告对产品展开宣传推广,促成消费者直接购买,扩大产品的销售,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活动。

传统广告营销,作为企业营销组合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相对成熟的运作体系。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广告营销同样发生着新的变化:

  • 流量垄断性;
  • 投放垄断性;
  • 流量碎片化。

流量垄断性:

根据数据调查,截止2017年4月月活过亿的24家APP中有19家属于BAT三大家,其中前十名是:

  • 腾讯系:微信(第1名)、QQ(第2名)、腾讯视频(第7名)、酷狗音乐(第8名)、QQ浏览器(第10名)
  • 阿里系:支付宝(第3名)、淘宝(第4名)
  • 百度系:手机百度(第5名)、爱奇艺视频(第6名)
  • 其他:WiFi万能钥匙(第9名)

以微信为例,微信已经嫁接了内容、游戏、搜索、电商、金融、O2O等功能,逐渐成为一个封闭能够实现内循环,满足网民几乎所有需求的超级APP。

这些超级APP堪称流量黑洞,他们以用户为基础,承载一切可能的内容和服务,完成互联网信息和服务的全面整合,流量和消费时长也随之集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垄断格局已经十分明朗!

投放垄断性:

国内的电子商务,依然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爆款价格竞争阶段。因此GMV的保证,往往依赖于源源不断的造节运动和广告市场投放,网站运营精细化程度低,用户忠诚度沉淀不足。流量垄断,对于品牌商和中小型电商平台来说,就是一场噩梦。

中小型电商平台由于市场预算有限,自身流量沉淀不足,对于外部流量依赖性过高。而流量趋向集中于当流量趋向集中于BAT时,就意味着中小型电商平台随时可能会被掐断流量来源。

流量问题最终会拖垮中小型电商平台。这就是为什么聚美优品顶着股东质疑的压力,投资影视剧和共享充电宝的真正原因。它需要自己可以掌控的流量来源!

随着中小型电商平台的逐渐衰落,Taobao、JD等平台流量成本水涨船高。平台流量成本的上升必然推高品牌商的运营成本,成本的上升最终会反馈在消费者的购物价格上扬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消费者觉得电商的价格越来越不便宜的根本性原因。

流量投放垄断性,必然加剧电商行业的马太效应!

流量碎片化:

如果仔细研究任何一份互联网流量报告,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很多我们日常在用的APP流量排名并不靠前:比如映客,比如美颜,比如点评……这恰好说明了一点:流量正在碎片化。

正如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所阐述的那样,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曲线的尾部。

事实就是如此,不仅在互联网产品的使用宽度上,即使在超级APP内部,也呈现鲜明的流量长尾。

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时间,还有弥足珍贵的互联网流量……。

解析:对于电子商务而言,最近两年流量的水涨船高,是必然的现象。BAT通过流量矩阵,持续为自有电商输血;同时依靠财力拦截第三方流量,导致中小型电商逐渐销声匿迹。随着用户消费重心从生存需求向情感消费需求跃迁,诸如直播、知识付费等精神消费类,市场占比上升迅速。

线上流量的集中,犹如亚马逊的蝴蝶,触发了两方面的效应:中小型电商被迫投资整合流量渠道,争夺市场生存空间;运营精细化成为趋势,用户忠诚度建设将成为运营核心。

不管我们愿意与否,互联网流量垄断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不管我们愿意与否,中小型电商可控流量渠道越来越少;不管我们愿意与否,用户偏好导致流量碎片化成为必然。

2、用户为什么不相信广告?

如果说互联网的流量垄断,仅仅是让品牌商们头疼不已的话,那么消费者越来越不相信广告,这对于长期信奉高举高打的中国商业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消费者为什么不相信广告了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 内容缺乏互动性;
  • 投放缺乏精准性;
  • 用户迁移成本低。

内容缺乏互动性:

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五种传媒方式: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前四种又被统称为传统媒体。互联网之所以称为新媒体,是因为它是大众媒体中唯一一种实现用户互动的传播媒体。

传统媒体都是单向传播,它们在生活中无孔不入,避无可避。这一点我相信每个人都深有体会。而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完全控制他们要看的、要读的和要听的内容,他们有能力在看到广告信息时立刻就屏蔽它。

因此,互联网广告投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容与用户产生共鸣,并激发用户互动,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广告的投放效果。但是事实上,现有的投放操作,大多沿袭传统广告投放模式,以单向、覆盖式投放为主,通过视觉强化保证投放效果。

事实证明:没有互动性的新媒体投放,是无效的。

投放缺乏精准性:

如果说,新媒体广告投放的互动性,可以随着技术的改进而获得逐步改善,那么关于投放精准性问题,则一直是一个困扰业界的难题。

如果追踪溯源,我认为有如下三点主要原因:

  • 入口多为工具类产品,消费场景贴合度低;
  • 受众结构复杂,目标人群投放针对性不高;
  • CRM以复购激活为主,缺乏预判的挖掘。

当互联网流量成本较低时,高举高打的投放模式,确实会带来相对不错的ROI转化。但当流量趋于垄断时,流量成本升高,同业竞争加剧,投放效果一落千丈成为必然。

由于线上流量趋于垄断、且投放缺乏精准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将广告投放转向传统媒体。虽然传统媒体存在投放效率较低,监测评估难等问题,但由于人群细分、流量分散的优点,依然受到众多企业的追捧。

用户迁移成本低:

如果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导致广告传播能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用户迁移成本的降低。传统零售利用地理流量规则,通过信息不对称完成广告触达。消费者可选择项较少。

互联网帮助消费者,实现购买渠道的快速跃迁,信息流动加速导致广告传播力下滑。其实用户迁移成本降低的影响,远不止如此:比较传统零售,电商订单转化率偏低;用户随着价格信息流动,品牌忠诚度低;用户习惯性屏蔽无法激发互动欲望的信息;

用户迁移成本的降低,决定了一则成功的互联网广告,必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激发消费者的互动欲望并成功转化为消费行为。

解析:互联网流量规则,将用户迁移成本压缩至秒计。用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随心所欲的实现浏览内容的切换。这有别于任何一种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是单向推送方式,消费者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人喜欢广告,但我们却不得不接受广告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改变了这一点。由于用户浏览的随意性,传统的视觉强化很难发挥作用。因此如果无法激发用户兴趣并产生互动,投放基本属于无效广告行为。

互联网广告投放正在由传统粗放覆盖式投放,向精准人群投放方向进化。但最终决定投放效果的,一定是优质的内容。针对精细化流量,以优质的内容激发用户互动进而产生购买的过程,就是内容电商的运作原理!

3、品牌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互联网用户消费偏好的不断细分,消费升级市场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小众品牌的涌现,给予消费者更多个性化的选择。在新媒体流量格局大背景下,这些新晋品牌的市场运作又会呈现哪些特点?具体由如下三个方面分析:

  • 小众品牌崛起;
  • 崛起之路艰辛;
  • 品牌发展需求。

小众品牌崛起:

传统工业时代,零售商业以供给端导向为主,商品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从而实现价格竞争优势。商品以普适功能为主,用户个性化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互联网的互动特性,可以汇聚细小的个性化需求,并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用户购买渠道跃迁成本的降低,为个性化商品的购买提供了便利性基础。个性化小众品牌得以迅速崛起。

目前国内小众品牌主要有三种:

  1. 进口品牌:由于信息不对称,大部分进口品牌在国内都是默默无闻,需要通过推广被消费者所认可。
  2. 自有品牌:创业者迎合消费升级浪潮,自主创立针对细分市场功能提升的独立性新兴品牌。
  3. 传统品牌复兴:传统品牌根据个性化消费趋势,有针对性的推出细分功能性品牌。

毫无疑问,针对细分市场的小众品牌大规模进入市场,或多或少会侵蚀着传统品牌的市场份额。

崛起之路艰辛:

其实在一片唱好声中,小众品牌崛起之路并非坦途:

市场预算:大多数小众品牌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预算有限,对于常规的覆盖性媒体投放方式无力承担,追求精准投放成为首选。

精准投放:由于流量碎片化格局已经形成,寻求合适的精准投放渠道成为关键点。目前投放策略多以入驻电商平台,适度广告投放为主。

说服成本:无论采取何种投放策略,对于新品牌,用户说服成本相对较高。传统广告曝光策略无法全面精准的传递品牌内涵与商品品质。

在这种经营背景下,致力于经营优质内容,以增强互联网自传播,成为大多数品牌的重点市场策略。无论是电商平台内容社区优化、短视频还是公众号投放,都是典型以内容驱动的媒体投放方式

内容化传播,是目前最流行的新消费升级品牌市场传播方式。

品牌发展需求:

下面,我们从品牌发展需求的角度分析,内容化是否可以满足新消费升级品牌的客观需求?

品牌调性:新消费升级品牌十分重视如何保持完整的品牌调性,更希望通过阐述产品性能特点打动消费者,保证品牌健康持续的发展。

投入产出:由于预算有限,新消费升级品牌的市场投放希望可以控制投入产出比,传统的亏损+投放的切入市场方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种子用户:由于用户人群不断细分,新消费升级品牌切入市场时,在保证一定比例ROI的同时,能够获取一批种子用户以获取消费反馈。

显然内容电商,亦或者称为电商内容化,在保持品牌完整调性、控制投入产出比、获取种子用户三个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满足品牌发展的需求。

解析: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国家对于进口贸易政策不断的进行调整,跨境电商政策的延续、自贸协定的签署、关税通关政策的调整,都在预示着国外品牌大批量进入中国是大势所趋。

中国近三十年积累的工业生产能力积累,在消费升级大环境下,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大批创业者投身消费升级浪潮,利用这些优秀的工业生产力,推出大量更具备功能性、更有消费体验的产品

传统品牌同样不甘落后,白药集团推出健康品牌养元青、上海家化药妆品牌玉泽走进大众视野,都是传统企业针对细分市场趋势而做出的有效尝试。

在新媒体流量垄断的大背景下,新消费升级品牌寻求新的推广模式,以确保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宣传品牌调性、获取种子用户。这为大批消费升级品牌的迫切需求。

恰逢互联网内容化发展已达到繁盛时期,电商内容化,亦或者说内容电商的出现,正合时宜。

消费决策变化总结:如今的互联网行业,流量呈现典型的两极分化。

  • 头部流量集中:超级APP主要集中在BAT三家
  • 长尾效应明显:用户偏好导致流量不断细化

流量的集中效应,导致传统模式的大众化电商发展走入成熟期,同样呈现鲜明的两极分化:

  • 大型电商平台依靠自身流量矩阵及市场投入,不断挤压中小型电商生存空间。
  • 以C2B、社群电商为代表小微电商平台层出不穷,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细分需求。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由于用户购物渠道跃迁成本的降低,缺乏互动的新媒体广告投放,很容易被用户快速屏蔽,投放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对于在此背景下新生的消费升级品牌而言,由于预算有限,必然需要有一种新的广告投放方式来保证他们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内容电商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它以生动的内容、相对精准的细分渠道投放,打动目标消费者,在保证品牌调性传播的同时,获取种子用户以保证市场投入的ROI。

内容电商,是新媒体广告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八十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80xun.com/neirong/210.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