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并不是绝对概念,而是相对概念。比如一家商场开在步行街上,商场里的流量相对于步行街就是私域流量,因为店铺基于步行街内。而步行街的流量相对于商场就是公域流量,因为其他店铺也可以享用。再比如,从淘宝里打开一个网店,网店里的流量相对于淘宝就是私域流量,而淘宝的流量相对于网店又成了公域流量。同样,公众号的流量相对于微信就是私域流量,微信的流量相对于公众号就是公域流量。
所以说,公域流量就像大海,刚开始鱼多,捕鱼的人少,即便我们捕鱼的技术一般,也能有所收获。随着捕鱼的人越来越多,捕到鱼的成本越来越高,鱼的质量却越来越低,于是很多人就开始自建鱼塘养鱼,这样捕鱼的成本低了,也更容易捕到鱼了,还能租出去让别人钓鱼,自建鱼塘就是私域流量。伴随着流量红利的减缓,公域流量逐渐饱和,商家很难再以较低的成本来获客了。
公域流量
公域流量指商家直接入驻平台实现流量转换,比如大家熟悉的拼多多、京东、淘宝、饿了么等,以及内容付费行业的喜马拉雅、知乎、得到等公域流量平台。
公域流量也叫平台流量,它不属于单一个体,而是被集体所共有的流量。来看看我们常见的的平台流量五大板块:
电商平台(淘宝,京东,网易考拉等);
内容聚合型平台(腾讯新闻、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
社区平台(百度贴吧、微博、知乎、简书等);
视频内容型平台(腾讯视频、爱奇艺、抖音等);
搜索平台(百度搜索、谷歌搜索、360搜索等)。
对于平台中的个体来讲,他们只能以付费或活动等方式,在满足平台规则的原则下获取流量,留存率较差,因为个人没有支配权,只能跟随平台的发展规律顺势而为,且流量始终属于平台,个体稍有过分的营销嫌疑就会被封号。很显然,他们都依靠于平台获取流量,并且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流量分发。
这种形式所带来的弊端便是每次流量的使用需支付高昂的费用。当然,优点仅为流量获取方式相对简单,花钱购买,付费即可,平台会根据你付费的级别来定制推送计划。但这种推广方式,相当于大海捞针,比如我们在百度上做推广,想利用百度的流量来曝光我们的UI设计网课,但是每天使用百度的用户来自于各个阶层、各个岗位,需求五花八门,可能100个访问用户中,只有1个是具备目标用户条件的,所以平台流量不能精准的曝光到目标用户所在的群体。
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是相对流量池而言的,指的是我们不用付费,可以任意时间,任意频次,直接触达到用户的渠道,比如自媒体、用户群、微信号等。
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私域流量,它属于单一个体的流量。比如某个公号的关注用户都是UI设计师,那这个公号的私域流量就是推广UI设计网课的首选目标,因为大家都有这个需求、都来自这个领域,只不过需求的渴望程度不一样而已。在100个阅读用户中,可能有10个会仔细了解。所以这种推广方式的精准度要比平台流量更高,关键是推广费用极低。弊端是曝光率、影响面积、用户热度是临时性的,但在短时间之内是有明显的用户增长,这就是所谓的“极速获客”、“热点获客”。
所以我们常见的私域流量都存在于个人号中,他们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流量分发。比如在微信中,好友也是我们的私域流量,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好友分组推送消息,所以私域流量最大的特点是直接触达用户。
同时,私域流量可以反复利用,更适用于复购属性强的产品,利于增加复购率,比如我们生活中一些小超市的营销手段就是利用私域流量增加顾客的粘性和复购率的:在超市购买商品支付时,收银员要求你添加他们店长的微信号,添加成功可以送多少积分,打多少折扣,这就是获客的第一步,然后店长会把这些顾客拉入到一个微信社群里,每天定时推送一些打折商品、优惠新品等,有些用心运营的还在社群里做“抢红包”的活动,抢到最多的前三名当日到店购买商品送500积分等。
我们可以看出,比起公域流量,私域流量更注重引导和运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的区别,就是:私域流量的用户属于个体,公域流量的用户属于平台。
本文紧供阅读参考,请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发布者:小八,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80xun.com/siyuliuliang/2493.html